牛巴氏杆菌病,也称牛出败,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多为散发,病原菌存在于病畜的全身各组织、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中,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在寒冷、闷热、潮湿、拥挤、通风不良、疲劳运输、饲料突变、营养缺乏等情况下,牛易发生本病。
一、临床症状
牛死前眼结膜充血、出血,呼吸困难,心跳加快,运动失调;死后肛门和鼻口有少量出血。病程稍长的一般在数小时至2天内死亡,主要表现为高热,反刍停止,流涎,流泪,有粘液性鼻液流出,咳嗽,呼吸困难,卧地不起,最后死亡。
二、剖检变化
解剖病死牛,可见黏膜、浆膜出血;咽部及胸下组织水肿;腹部皮下组织有黄色浆液性浸润;胸腔内有淡红色胶胨样物质;心外膜有出血点,心房、心室积有淡红色液体,血液呈暗红色,凝固不良;淋巴结肿大、出血;心脏、肺脏、肾脏、胃脏、脾脏均有出血。
三、实验室诊断
细菌学检查发现,病死牛的肝脏、脾脏、淋巴结等病料接种马丁血琼脂平板,37℃培养18-24小时后,长出圆形突起米粒大小、灰白色半透明的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美兰染色为两极浓染的椭圆形小杆菌。生化试验证明,分离菌能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醇、乳糖,产酸不产气;该菌不发酵乳糖、鼠李糖、麦芽糖、山梨醇。经生化试验鉴定,分离菌为牛的多杀性巴氏杆菌。
四、类症鉴别
巴氏杆菌病因有高热、肺炎、局部肿胀以及死亡快等特点,易与炭疽,气肿疽和恶性水肿相混淆,应注意鉴别。炭疽病牛临死前常有天然孔出血,血液呈暗紫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死后尸僵不全,尸体迅速腐败;脾脏可比正常肿大2-3倍,将血液或脾脏做涂片,革兰氏或瑞氏染色,可见菌体为革兰氏阳性、两端平直、呈竹节状、粗大带有荚膜的炭疽杆菌。而巴氏杆菌病则没有上述病理变化,可见菌体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浓染的细小的球杆菌。恶性水肿多发生于外伤、分娩和去势之后,伤口周围呈气性、炎性肿胀,病部切面苍白,肌肉呈暗红色,肿胀部触诊有轻度捻发音。以尸体的肝表面做压印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的大杆菌。气肿疽多发生于4岁以下的牛,肿胀主要出现在肌肉丰满的部位,呈炎性、气性肿胀,手压柔软,有明显的捻发音。切开肿胀部位,切面呈黑色,从切口流出污红色带泡沫的酸臭液体。
五、防治措施
发现病牛立即隔离治疗,采用大剂量的四环素等抗菌素静脉注射,或采取病愈牛血液加抗凝剂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注4-5天。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牛舍、饲养工具和周围环境的消毒工作,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用病死牛分离的巴氏杆菌经增殖扩大培养,制成自家“牛巴氏杆菌蜂胶灭活疫苗”,对该村和周围的牛全部进行预防注射,小牛每头颈部肌肉注射2.5-3毫升,大牛每头注射5-6毫升。
六、小结
通过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查及防治的效果观察,确诊该村病死牛是由于感染了牛多杀性巴氏杆菌而造成的牛急性败血症。平时要注意加强对牛的饲养管理和牛舍,饲养用具及周围环境的消毒工作,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防止疫病的发生。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牛的饮食和健康状况,发现病情及时隔离、诊断、治疗,把疫病损失降低到最低。在治疗前,要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性好的药物进行治疗,这样既利于疾病的治疗,又节省费用。在预防过程中,要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疫苗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