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除了牛以外,羊、猪、鹿等偶蹄兽也易感。本病具有高度传染性,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比较强,很容易造成大的流行。病牛和带毒牛是引起口蹄疫的传染源,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羊和猪也可能成为病毒的保存者和传播者。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2-4天,最长的7天左右。病牛体温升高达40℃-41℃,食欲减退,流口水,咀嚼和吞咽困难,呆立无神。1-2天后,口腔多处出现水泡,大小不等,最大的可达鸡蛋大。水泡破裂后形成浅表糜烂。检查病牛的蹄部,可见皮肤肿胀、疼痛和发热。蹄间出现水泡,破溃后可能引起蹄匣脱落。
我国将该病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发现疫情要立即上报,划定疫点、疫区并封锁。严格扑杀病牛和同群牛,尸体及其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病牛污染场所彻底消毒,禁止疫区易感动物和畜产品外调。扑杀病牛后观察3个月,无新病例可解除封锁。
该病预防为主,每年按国家计划进行免疫注射,疫苗免疫期一般为半年,需定期补免。对出入疫区的交通工具和人员必须全面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