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庄镇共有海水养殖池塘3.5万亩,历来以养殖对虾为主,是东营市的渔业重点镇。近几年,日本对虾一年二茬养殖一直处于低谷,为此,2004年我们引进斑节对虾作为第二茬日本对虾养殖的换代品种试验养殖1640亩,收虾29370kg,收入231万元;2005年,结合几年来不断摸索总结的对虾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养殖斑节对虾达1.8万亩,取得了相当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自然条件
养殖区距离工业区、生活区较远,无电力设施,主要依靠潮汐作用进水,依靠柴油水泵补水,养殖用水为渤海湾海水和支脉河的咸淡水,水中基础饵料生物量适中。养殖模式以粗放式养殖为主。1987年开发的老化池塘4000亩,进排水闸门、渠道完备,池底淤泥厚度平均30cm,池中生长芦苇面积占水面总面积的1/3~1/5;2002年开发的池塘14000亩,进排水使用同一个闸门、同一条渠道,池底淤泥厚度为15cm~20cm,池中基本无芦苇等较大型水草。
二、主要技术措施
1.池水消毒
斑节对虾作为第二茬日本对虾养殖的替代产品,利用头茬日本对虾的养殖用水,在5月下旬日本对虾收捕前半个月换入约为总池水1/2的水体,然后用0.3ppm~0.5ppm二溴海因全池泼洒,7天后进苗、放苗。
2.苗种放养
斑节对虾的苗种来源于河北黄骅,苗种经过检验合格且为体色鲜亮、体质健壮、反应灵敏、逆流能力强、无病灶、无拖带物、规格均匀、体长1cm~1.5cm的健康虾苗。6月上旬,水温达到斑节对虾的生长适温,日本对虾开始收捕时进行放苗工作。放苗应选择天气晴朗、无风的早晨4时~7时点进行,把运苗袋放入池水中半小时左右,待运苗袋内的水温与池水的水温接近一致时缓缓把虾苗倒入池中。放苗密度为6000尾/亩~10000尾/亩。
3.基础饵料生物的强化培育
池水中基础饵料生物量达到最低时,在放苗前半个月最后一次换水后开始强化培养,每亩水面一次性施入尿素3kg、过磷酸钙0.4kg,同时每天下午4时以后投喂豆粕1次,投喂量为3kg/亩,到放苗前1天停止投喂。放苗10天后,池水中基础饵料生物量会达到高峰值。
4.水质管理
养成前期重点培养基础饵料生物,保持池水中生物群落的相对稳定,根据生物量、透明度和水色的变化及时施肥和换水。虾苗入池后,每周施入尿素1kg/亩。养成中期基础饵料生物迅速减少,每亩水面放入2尾~3尾梭鱼以及部分贝类,补充池水至最深水位。养成后期适当换水,换水量控制在每次不超过池水的30%。
5.投喂
养殖前期可不投喂。养殖中后期开始投喂卤虫、鸭舌蛤、蓝蛤、四角蛤等鲜活饵料,同时适量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鲜活饵料要冲洗干净,贝类要打碎后投喂,每天投喂2次。
6.日常管理
坚持早晚巡池,发现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检查对虾的活动情况,发现病虾、死虾要及时捞出。注意进水水源中的生物活动情况。观察对虾摄食情况和饲料消耗情况。检查闸门、堤坝、闸网。观察水情,发现水体异常要及时换水。
7.病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每20天用二溴海因0.3ppm进行全池泼洒。掌握合理放养密度,科学投喂。加强水质管理,勤加新水、勤排灌。一旦发现虾病,要及时诊断和早治疗。
8.收捕
根据市场情况和对虾生长情况,选择中秋节、国庆节前分批收捕。捕捞采用陷阱网,捕大留小。发生异常情况时,采取提闸出虾的方式收捕。
三、效益分析
1.产量
养殖1.8万亩,收获斑节对虾291t,平均亩产16.15kg,单户最高平均亩产28.5kg。
2.经济效益
当地市场售价70元/kg~108元/kg,按平均价90元/kg计算,总收入2619万元,平均亩收入1455元;扣除成本380元,亩均纯收入1075元;单户最高亩均纯收入1823元。
3.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养殖过程中药物使用量同比减少70%,人工配合饲料投喂量同比降低80%。收获斑节对虾的各项指标达到无公害标准,越来越多的养虾人转向斑节对虾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