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池塘养殖经济效益的关键:种苗培育阶段
鲟鱼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种苗培育阶段的成功。以下是关键步骤:
1.苗种获取
从黑龙江购进受精卵,自行人工孵化。
受精卵为沉性卵,卵径约2毫米,水温保持在19.5-20.6℃之间,经80-120小时可全部孵化出仔鱼,孵化率为80%。
仔鱼出膜时间不一,需专人收集刚孵出的带卵黄囊鱼苗,分批培育。
2.幼苗培育
阶段一(孵化环盘培育):
放养密度6000尾/平方米,采用微流水培育。
仔鱼初期无摄食行为,需保证充足溶氧。
4-5天后,卵黄囊吸收2/3时开始投喂。
采用特制粉末状饲料(S1、S2、S3,粗蛋白≥45%)结合丰年虫、水蚤投喂,避免使用红虫。
半个月后转饵率达45%,鱼苗长至3厘米左右,改用S3饲料。
阶段二(转移至培育池):
培育池规格3米×1米×0.5米,池顶进水,排水孔通过垂溢排管排水。
池顶加盖以防日光直射和暴雨。
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5%-45%,少量多次,日投喂8次。
每次投饵前先去污、停气、停水。
阶段三(大规格池培育):
鱼苗长至10厘米以上时,移至6米×4米×1米池培育。
放养前用20ppm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池体。
鱼种长至25厘米以上、重50-100克时,种培育阶段完成,可转入大塘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