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败血病是近几年来淡水鱼类新出现而且危害最严重的疾病。其特点是发病鱼种类多,流行范围广,尤其多呈急性流行,发病后死亡率高,故称为淡水鱼暴发性流行病。
1病原
此病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以气单胞菌类,如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为主要病原。
2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病鱼颌部、口腔、鳃盖、体侧及鳍条基部出现局部轻度充血现象,此时病鱼食欲减退、游动缓慢。随后病情发展迅速,初始症状加重,体表各部位均出现严重充血或出血,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此时剥去鱼表皮,其全身肌肉因充血呈红色;剖腹后,腹腔内有大量淡黄色或血红色腹水,肝、脾、肾脏肿大,呈严重贫血症状。有的鳞片竖起,肛门处拖粘液便,症状表现多种多样,有时甚至看不出明显症状就引起急性感染而死亡。
3发病及流行规律
此病在我国各地都有发生,池塘、湖泊、水库等水域中均可发生流行病,危害种类较多,以鲢、鳙、鲤、鲫、鲂、鲮等鱼种为多,1~2龄成鱼危害较重。流行时间4~10月份,流行盛期为5~9月份,6~7月份为急性暴发期,10月份后至翌年3月份病情有所缓和;疾病流行水温为9~36℃,28~32℃为发病流行高峰。发病严重时,整个养鱼场发病率高达100%,重病鱼池死亡率高达90%以上。因此,此病是我国养鱼史上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危害鱼的年龄范围最大、流行地区及水域最广、流行季节最长、造成损失最重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4诊断方法
根据外观发病症状及流行情况,必要时可解剖鱼体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需进行病原学、病理学、免疫学诊断。
5预防措施
从改善环境、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鱼体抵抗力、及时杀灭病原体等方面进行综合预防。
5.1苗种用全菌苗,或毒素苗进行免疫,确保放养健康鱼苗。
5.2清除鱼塘淤泥是预防此病的重要措施,据研究资料表明,此类细菌在淤泥中存活时间可达1年以上,因此,若清淤不彻底则成为重要的发病根源。
5.3强调彻底清塘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养鱼池塘每年冬季放干曝晒,纳水前用生石灰750kg/公顷彻底清塘消毒,杀灭病原菌。
5.4发病流行季节,每半月全水体泼洒含氯消毒剂(0.1~0.2)×10E-6,同时内服氟哌酸等抗菌药饵,每日1次,连用3d,用量为治疗量的1/2。
6治疗方法
6.1每立方米水体施用生石灰30g,或漂白粉(有效氯30%~32%)1g,或漂白粉精(有效氯60%~65%)0.2g,或强氯精(有效氯85%)0.2g,全水体消毒,杀灭鱼体外及水体中的寄生虫与病原菌,每周2次,直至病情稳定或消失。
6.2投喂氟哌酸药饵,每千克鱼用药20~50mg,每天1次,直至病情稳定或消失后2~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