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北方地区成功引进南美白对虾以来,养殖面积逐年扩大,经济效益显著,成为虾农脱贫致富的首选品种。但由于北方池塘盐碱化严重,水质pH值、氨氮超标,加上盲目扩大养殖密度和管理不善,近年病害严重,导致绝收情况频发。现总结成功养殖模式如下:
1.清塘消毒
冬季晒塘后用药物清塘,春季进满水沉淀矿化改善水质。放苗前15天用氯制剂彻底消毒,避免使用碱性药物。调节水质时先用轮虫净杀灭浮游动物,再用明矾、EM菌等将pH值控制在7.7~8.3,氨氮小于1mg/ml后方可肥水。建议使用生物复合肥,水色呈黄绿色、透明度25~30cm时放苗。
2.苗种与放养
选择体格健壮、体表干净的虾苗。放养密度根据条件而定:水深2米以上、设施完善的塘口放6-8万尾/667㎡;条件一般的控制在3-4万尾/667㎡。尽管近年病害频发,但科学管理仍可适度提高密度。
3.日常管理
3.1 养殖前期投苗20天后首消毒,选用温和性药物,45天、60天各消毒1次,注意交替用药。中后期改用复合菌调节水质,每10-15天1次。遵循"养水先养底"原则,定期使用底改剂和微生物制剂。
3.2 投苗前3天施用光合细菌2.5-5kg/667㎡,之后每10-15天1次;中后期改用复合芽孢杆菌或EM菌。视情况补水,最好设独立蓄水池。微生物制剂与消毒药物需间隔3-5天使用。
3.3 增氧管理:15万尾配3kW增氧机,推荐叶轮式与水车式结合。投苗前开机促进饵料繁殖,前期每日中午开2-3小时、凌晨3-4小时,中后期全天运行20小时以上。雨季加强监测,溶氧低于3mg/ml或出现浮头时立即使用增氧剂急救。
注:保持充足溶氧可增强虾苗活力、提高成活率、降低饵料系数,同时改良水质底质。定期检测水体指标是预防病害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