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发性虾病防治的理论与实践

2023-05-14 13:13

自1993年中国对虾发生大面积暴发病以来,科技人员与养殖业者经过多年研究与试验,探索了许多有效的防治措施,如封闭式养殖、鱼虾贝藻立体式混养等模式,加强苗种病害监测,开展SPF虾苗培育,开发微生物制剂与免疫添加剂,并引进南美白对虾新品种,极大地提高了对虾产量。然而,病害问题仍是制约养殖发展的最大障碍。2004年,浙江省舟山、绍兴、萧山、嘉兴等地南美白对虾暴发病害,造成上亿元经济损失。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课题组采用不同于传统的病害防治技术,不仅发病率低(仅为10%)、发病时间推迟,还取得亩产500千克、亩均效益4000元以上,部分高产虾塘亩均产量800千克、亩均效益9000元的优异成绩。

一、突破现有养虾模式,肥水养虾

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模式经过发展,以高效消毒剂结合微生态制剂为主要方向,强调水体透明度保持在30~40厘米,氨氮、亚硝酸氮含量在0.1毫克/升以下。在此思路指导下,各类微生态制剂得以广泛应用,但养殖户反映效果不明显。目前,水产养殖中微生物的使用仍非常有限,难以获得业者认同。养虾水体不同于景观水体,需维持一定的藻相与菌相,片面强调水体降氮(反硝化脱氮)使养殖户不敢施肥,最终导致水体缺氮使藻相与菌相崩溃,引发疾病暴发。

尽管养殖户普遍了解早期肥水的重要性,却忽视了中期施肥。南美白对虾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水体有机物增多,氨氮等指标上升是必然的。实践证明,对虾对肥水有较强适应性。南美白对虾养殖周期一般需80天以上,养殖过程中水质变化不可避免,气候变化或不当药物使用均会导致藻类、有益菌死亡,此时需维护藻相与菌相。虽然通过添加外源性微生物制剂分解有机物可产生氨氮、硝态氮以满足藻类需求,但微生态制剂的使用仍有许多局限。

我们在试验中,早期使用发酵有机肥或混合化肥肥水;中期根据藻相变化,使用进口复合肥调水,全程以添加新水为主,未采取其他措施,也未发生虾病。进口复合肥含氮、磷、钾,其氮肥为硝态氮,不易被底泥吸附,可直接为藻类利用,一般使用两三天后即可恢复至原水色。亚硝酸氮在氮循环中被硝化菌氧化为硝酸氮,为藻类提供养分。但硝化菌繁殖速度慢,且虾池中常因反硝化脱氮导致水体氮源缺乏,藻类死亡破坏微生态平衡。藻相变化可能因气候变化或投饵过多引起,台风或长时间阴雨天气导致藻类生长受阻,溶氧降低,抑制好氧菌生长,微生态平衡被破坏。

二、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消毒药物

南美白对虾器官构造及机能简单,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外界应激易降低其抗病力。南美白对虾的白斑、桃拉综合症高发阶段,水体继发性感染的弧菌等维持较高水平,但此时使用消毒剂会加速病虾死亡,原因是消毒剂破坏水体微藻、微生物菌群,同时对虾产生强烈应激,加剧病情恶化。

实践表明,对于携带病毒的对虾,维持稳定的水质环境能有效避免病害发生或减轻病情。相反,消毒剂如二溴海因、季铵盐碘等,无论是定期消毒还是治疗,对病毒性虾病既无预防效果,也无法控制病情,反而作为胁迫因子破坏虾池水质微生态平衡,进一步降低对虾免疫力。因此,养虾过程中应改变用药预防病害的观念,即使使用药物,也应及时通过施肥调整微生态平衡,最大限度恢复原有水质环境。

三、实施科学投饲

不合理投饲造成水质败坏是引发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出发科学养虾至关重要。盲目大量放养虾苗、投饲不仅提高单位成本、降低效益、增加风险,还因饲料系数高导致水质污染,破坏生态环境。我们试验发现,南美白对虾高产池塘的饲料系数均在1.3以下,甚至达到0.9。关键措施包括:

1.早期肥水下苗,推迟引食:虾苗放养前通过培育天然饵料生物,一周至半个月后用1料少量引食,培育的虾苗健壮、生长快,可节省部分饲料。

2.中期控制投饲:7~8厘米后的虾吃食旺盛,需确保饲料在1小时内吃完,结合饲料台与池底检查,关注空胃率。饲料台上饲料吃得快可能是池底水质问题的信号。养殖高峰期投饲量控制在每万尾虾苗1.5~2千克,高密度池塘在虾规格60~70头时可起捕部分,缓解投饲压力。

3.虾顿料处理:虾顿料通常为水质问题,通过减料、泼洒沸石粉或少量换水即可好转。

推荐文章

© 2025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