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腮腺炎综合防控指南
甲鱼腮腺炎(又称鳖腮腺炎、出血性败血症)是一种由无膜球状病毒引发的高致死率传染病,主要危害稚鳖和幼鳖,发病迅猛,需重点防治。
流行特点
高发期:5-10月,6-7月为峰值。
易感群体:温室稚鳖、越冬种鳖及转塘后的成鳖。
诱因:水温25-30℃、密度过高、水质恶化时易暴发。
典型症状
1.外观表现:
全身浮肿,颈部异常肿胀;
背腹甲出现点/斑状出血,口鼻流血沫;
眼睛浑浊失明,体表光滑;
行动迟缓,伸颈死亡。
2.解剖特征:
鳃腺灰白溃烂或充血呈红色;
胸腔/腹腔积血或腹水;
胃肠道有凝固血块或严重贫血。
预防措施
养殖管理
密度控制:
温室稚鳖≤40只/㎡,幼鳖≤15只/㎡;
外塘养殖建议30-50g/只,密度1.5-3只/㎡。
苗种选择:优先自繁自育,选购检疫合格的健壮苗种。
饲料投喂:选用优质全价饲料,避免霉变,根据摄食情况调整投喂量。
水质调控
指标要求:pH 7.5-8.0,透明度25-30cm,保持黄绿色水体。
增氧改底:定期使用增氧设备或颗粒氧,配合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分解有机废物。
换水消毒:避免大排大灌,每隔20天交替使用生石灰、溴氯制剂消毒。
生态防控
混养模式:搭配水草、螺蛳及花白鲢等,维持生态平衡。
生物制剂:定期添加噬弧菌、EM菌等抑制病原菌繁殖。
治疗方案
1.紧急处理:
全池泼洒二溴海因或三氯异腈尿酸消毒;
停喂旧料,改用新鲜饲料添加抗病毒药(连用5-7天)。
2.恢复期管理:
饲料中补充益生素、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力;
消毒3天后泼洒芽孢杆菌调节水质。
3.病死鳖处理:及时无害化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 关键提示:注重早期症状识别,强化水质和底质管理,避免滥用药物导致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