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和常见病防治

2023-05-15 12:41

一、建池

养鳅池应建在阳光充足、水源良好且土质为弱酸性的地方。水泥池最适合养殖泥鳅,池底泥土要夯实,池壁高出水面40厘米,水深约30厘米。鱼苗培育池面积8-12平方米,鱼种培育池16-40平方米,成鱼池100-150平方米。进出水口需用铁丝网围住以防泥鳅逃逸,鱼池还应建一个占全池面积1/10、深30厘米的集鱼坑,四周用木板围住。池底应向排水口倾斜以方便排水和捕捞。放养时,池底应铺20-30厘米的肥泥,以粘土为佳,有利于泥鳅的生长和肉质优化。

二、繁殖

繁殖用的雌鳅体长要求在20厘米以上,体重18克以上,腹部膨大且性腺成熟;雄鳅体长10厘米以上,体重12克以上,行动敏捷。雌、雄鳅按1:2~3的比例搭配,放入亲鱼池饲养。水温升至20℃时,将泥鳅捕起,雌鳅每克体重注射15~20国际单位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雄鳅剂量减半。采用1毫升注射器和4号针头进行腹部中线或背肌注射。水温22℃以上时,注射后约10小时产卵,可用棕片做附卵工具。孵化水温20-32℃,受精卵约2天孵出鳅苗。出苗1天后,每10万尾喂熟鸡蛋黄1个,碾碎调成汁投喂,每日换水2次。培育10天后,鳅苗长至1厘米左右即可放入鱼种池喂养。

三、饲养管理

每平方米水面放养3-4厘米长的鳅苗40-50尾。水质要求黄绿色,透明度20-30厘米。泥鳅食性杂,养殖过程中既可通过肥水培育天然饵料,也可投喂人工饵料。初期以动物性饲料为主,随着泥鳅生长逐步增加配合饲料比重。5-9月水温25-28℃时,泥鳅活跃,需保持水肥饵足以促进生长。水温超过30℃时,应勤灌新水,增加溶氧量并调节水温。

四、常见病防治

1.寄生虫病:病鳅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打转,可用每立方米水0.5克硫酸铜防治。

2.赤鳍病:病鳅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因鱼体受伤或水质恶化引起,可用每立方米水1克漂白粉全池泼洒防治。

3.气泡病:病鳅胸中充气浮于水面,因肠内氧气或其他气体过多所致,需防止水质恶化并适量投饵。

推荐文章

© 2025 农业种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