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以其营养丰富,肉味鲜美而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随着河蟹养殖业的发展,规格小、品质差的河蟹越来越不受消费者欢迎,大规格河蟹的市场售价比小规格河蟹高3~4倍。如何培育生产无公害大规格河蟹是养殖生产者最关心的问题。通过多年生产实践总结,培育大规格河蟹的生态养殖技术如下:
一、选用良种,把好放养蟹种质量关
大规格河蟹必须有优质蟹种作基础。选用自育或本地培育的长江水系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整齐、附肢健全、有光泽、活动力强的中华绒螯蟹幼蟹作蟹种。通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优质蟹种:
1.从外观、体型、步足、前额齿等生理特征鉴别长江水系的蟹种;
2.剔除无饲养价值的性早熟的"小呆蟹"(当年一龄幼蟹,体重10~35g就达到性成熟,生长停滞,陆续死亡);
3.从步足残缺程度、苗种活动情况、体表有无寄生虫等方面挑选健康优质蟹种。
二、种植水生植物,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蟹大小,看水草"。在养殖成蟹水域中种植水生植物的作用如下:
1.作为蟹的天然优质植物性饲料;
2.为河蟹提供栖息和蜕壳的隐蔽场所,减少相互残杀;
3.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水体溶氧,吸收有机质,净化水质,保持水质清新;
4.高温季节遮荫降温,有利河蟹生长。
水生植物品种应多样化,沉水植物(如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等)、挺水植物(如芦苇、茭白草等)及漂浮植物(如浮萍等)合理搭配,栽植面积占水面50%~60%。夏季7~8月应密切注意水草存量,确保河蟹摄食需求,同时及时清理腐败水草,防止水质恶化。单一品种过多(如伊乐藻)会导致底层水体不流动,需及时疏出通道,便于进排水交换。
三、控制放养密度,注意合理混养
蟹种放养密度应根据蟹种规格、饲养条件、上市要求及管理水平等因素确定。可采用两年制养殖模式:
第一年5月底至6月初投放蟹苗,年底育成扣蟹;
第二年春季放养扣蟹,规格以100~200只/kg为宜,每667平方米水面放养300~500只,适当降低密度可提高出池规格和质量。
混养原则:
不宜混养草食性(草鱼、团头鲂等)、杂食性(鲤、鲫、罗非鱼等)及肉食性鱼类(乌鳢、鲶鱼、鲈鱼等);
可少量混养滤食性鱼类(鲢、鳙鱼),以调节水质,每667平方米混养50~100g/尾的白鲢、鳙鱼40~50尾(鲢鳙比例5∶1);
不可混养甲鱼;
可适量混养青虾,提高综合效益。
四、投放螺蛳,满足河蟹对活性物质的需求
螺蛳是河蟹喜食的鲜活动物性饵料。每667平方米水面投放活螺蛳150~250kg,使其自然繁殖,可为河蟹提供持续稳定的活性蛋白来源。推荐选择苹果螺(福寿螺),其壳薄、个体大、含肉率高(38%)、繁殖能力强,既能净化水质,又能为河蟹提供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促进生长,提升上市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