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鳙鱼在市场上逐步受欢迎,我市城郊大部分池塘由套养鳙鱼转为主养鳙鱼。鳙鱼产量由套养时的亩产几十斤,发展到现在主养时的亩产上千斤。由于鳙鱼养殖密度的增加,鳙鱼发病率也逐年提高,死亡量连年上升,给养殖户经济上造成一定损失。
鳙鱼溶血性腹水病是一种暴发性传染病,又称细菌性败血症,该病由细菌引起。病鱼无死亡之前,多在池中漫游,背部发黑,病鱼的口腔、颌部、鳃盖、眼睛先行充血,而后鳍及鱼体两侧呈轻度充血症状,肠道内食物较少。当死亡之时,体表充血加剧,肌肉充血或出血严重。病情较重时,胸鳍基部多有穿孔现象,有黄色液体流出,且多为右胸鳍,眼球突出较明显,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红色粘液流出,鳃盖骨中央内皮腐蚀脱落,似开"天窗",鱼体较瘦弱,头骨显露。解剖鱼体时,可见腹腔内积有黄色或红色腹水。肝脾肾肿大,组织十分脆弱。肝、肾色泽变淡,呈贫血状态,肠壁充血且半透明,肠道内充气且含有稀粘液,肠内无食物,鳃丝呈灰白色,贫血现象严重,末端腐烂。
该病发病期为3月初至11月中旬,水温在9~36℃时发生,其中尤以水温在25~35℃左右发病最为严重。可分为高温时(28~35℃)的急性型与低温时(9~16℃)的慢性型。
调查发病的三个渔场,2003年养殖面积为950亩,累计死鱼达16800千克。病因分析如下:
1.病原菌主要是产气单胞菌;
2.该病多发生在养殖时间较长的老塘;
3.池塘养殖密度过大,每亩放养鳙鱼250千克以上;
4.鱼种放养前消毒不彻底;
5.高密度养殖时的高温发病期,场区鸥鸟增多。
预防措施:
1.清除池塘过多淤泥,用生石灰干塘清塘,每亩50~70千克;
2.做好鱼种放养前的消毒工作;
3.定期药物预防,交替使用生石灰、漂白粉或强氯精;
4.发病塘不能动网,治疗时不能施碳铵等无机肥。
治疗措施:
1.用漂白粉1克/立方米或强氯精0.3克/立方米全池泼洒;
2.用内服药投喂恩诺沙星、诺氟沙星或利福平;
3.采用中药配方:贯众1.5千克加明矾0.5千克、生石灰30千克全池泼洒,同时用黄岑、黄柏、大黄研粉拌料投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