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猪生产中,只有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达到母猪多产以及仔猪多活、快长、体壮的目标,充分发挥母猪的生产潜力,才能提高养猪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组建优质高效的杂交生产繁育猪群
引进优良品种和体型较大的种母猪进行繁殖,可提高仔猪初生重。在选配过程中,要选择组建杂交生产繁育猪群,充分利用杂交优势,保证猪群具备较高的生产潜力,确保仔猪具有较高抵抗力。
适当对母猪群进行更新。控制母猪群内1~3胎的母猪数在50%以下,提高4胎以上繁殖母猪的数量,并在生产7~8个胎次后淘汰。
改善母猪的生活环境
环境因素中对窝产子数影响最大的是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高温会缩短母猪发情时间;湿热环境延迟后备母猪初情期和性成熟;32℃以上有20%母猪不孕或重复发情;高温使配种后8天内胚胎存活数减少。
采取遮阳网、种植绿化、加强通风、滴水降温系统等措施。妊娠28天前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噪声和干扰。
加强配种管理
合理安排配种季节可使母猪两年产5窝。4~5月配种,8~9月产子;9~10月配种,翌年1~2月产子;2~3月再配种,6~7月产子。
初配时机:地方品种6~7月龄、体重70~80公斤;引进品种8~10月龄、体重90公斤左右。配种在排卵前0~24小时进行,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相结合效果更好。
断奶后间隔4~6天配种可获得最大窝产子数。
重视妊娠饲养管理
使用优质饲料,避免霉变污染。妊娠前期每天喂2公斤,中期2.5公斤,后期3公斤,净增重保持20公斤。过肥易导致死胎和难产。
防控繁殖障碍疾病
加强饲养管理,建立消毒制度。严格执行免疫程序,注意细小病毒病、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乙型脑炎等疫苗预防。严把引种检疫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