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与文人在审美和追求境界上相距甚远。文人大多背负家国天下之重任,偶有闲暇才会创作些有意思的东西,于是有了文玩。偶有铁心玩一辈子的人,便成了艺术家。
岭南素仁格盆景不拘一格,自然自在的审美姿态令人叹服。初看与文人树无异,细观则天壤之别。素仁格更倾向于禅宗枯寂美学,体现大喜大悲后归于平淡的意境,哀而不伤,如清风抚秋月。
文人树重在"清逸",素仁格重在"枯寂"。这源于对世界的认知差异。文人树始终以自我为中心,表达文人自身的情感状态。受"学而优则仕"影响,传统文人怀抱治国平天下理想,若不得志便陷入孤独清高的状态。其创作多为自己发声,如失意文人般展示傲骨。
素仁格则不同。僧人修行无牵挂,已看开尘世功名,专注反省内在,思悟宇宙。其造型大面积留白,让人看到树木与世界的关系。素仁格追求极简,每枝都自然舒展,不过分强调某个曲枝,使观者能放松感受整体意境。
文人树造型清逸爽朗,错落有致如精致画卷,体现"成仙"愿望。素仁格则减至只剩精神骨架,展现宇宙的空寂本相。文人树常显孤傲,曲枝表达"无人理解"之感;素仁格以平常枝干传递深远内涵,仿佛润玉般引人遐想。
正如美玉胜过奇石:好石引人赞叹其形色纹理,而美玉的朴素温润更能引发深思。素仁格正是如此,在简单中蕴含更深的天地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