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养殖技术
1.繁育管理要点
亲鱼培育
池塘条件:选择1~2亩、水深1.2米左右的池塘,要求避风向阳、注排水方便,放养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每亩放养150~200公斤亲鱼。
亲鱼选择:雌鱼至少2冬龄、体重1.5公斤以上,雄鱼2冬龄、1公斤以上。体型以体长与体高之比为3:1为佳。避免选择初次性成熟或衰老期鲤鱼。
产卵习性:鲤鱼3~8月均可产卵,盛产期为4~6月。卵粘性强,粘附在水草上孵化,怀卵量15~80万粒。水温15℃~20℃时,4~6天即可出苗。
人工催产
催产药物:每公斤雌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600~1000国际单位或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30~50微克,雄鱼剂量减半。
注射与孵化:注射后移入产卵池,水温18℃时6~15小时可发情产卵。若人工采卵,需将受精卵均匀涂抹在鱼巢上或脱粘后流水孵化。每亩池塘放30~50万粒受精卵。
--
2.鱼苗培育方法
池塘准备
选择水深0.8~1.2米、淤泥少的池塘1~2亩,清整消毒后,每亩放养10~25万尾鱼苗。
培肥水质:鱼苗下塘前7~10天施发酵粪肥(每亩150~300公斤)或无机肥料(5~10公斤),每亩用150公斤生石灰消毒,确保轮虫高峰期与鱼苗下池同步。
投喂管理
初期补料:用黄豆加熟鸡蛋黄磨浆泼洒,每天每亩2~4公斤黄豆加3~5个蛋黄,重点投喂池边区域。
后期投喂:6~8分大时开始投喂鱼苗料,每3天泼一次过滤猪血,促进生长。
水质调控:每3天施一次追肥,保持轮虫数量,每周换水1/3~1/2。
--
3.日常管理技术
养殖方式
鲤鱼适应性强,适合池塘、网箱、稻田等多种养殖方式,最适生长水温25℃~32℃。
饲料投喂
食性特点:
3厘米以下:轮虫和小型枝角类。
3~20厘米:枝角类、桡足类和昆虫幼虫。
20厘米以上:底栖生物和植物碎片。
投喂原则:坚持“四定”(定质、定时、定位、定量),旺食期投饵率可超过10%。
混养模式
单养:每亩放夏花鱼种3000~6000尾,投喂蛋白质35%以上的饲料,每天8~12次。
混养:以鲤鱼为主需加强投喂,以花白鲢或草鱼为主可适当减少鲤鱼放养量。
--
4.疫病防控措施
烂鳃病
症状:病鱼离群、体黑(尤其头部),鳃丝腐烂。由鱼害粘球菌引起,水温20℃~32℃易暴发。
防治:水体用漂白粉或土霉素消毒,饲料中添加红霉素或恩诺沙星。
肠炎病
症状: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肠内充满粘液或血脓。常与烂鳃病并发。
防治:磺胺胍内服,或全池泼洒五倍子结合呋喃唑酮药饵。大蒜拌料也有疗效。
鲤蠢病
症状:肠道堵塞,引发肠粘膜炎症和贫血。由鲤蠢绦虫引起,6~8月高发。
防治:敌百虫拌料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