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苗下塘是鱼苗培育提高成活率的关键技术环节之一。由于鱼苗身体纤弱,对天气、水温、水质、敌害清除及放养操作等要求严格,稍微疏忽可能导致鱼苗死亡或养殖失败。现将鱼苗下塘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一、检查清塘效果
鱼苗下塘前1~2天用密眼网拉几次空塘,检查是否有野杂鱼、蛙卵、蝌蚪、水生昆虫等敌害。如发现敌害,应重新清塘。拉网还能使池底剩余清塘药物充分溶解,防止危害鱼苗。
二、检测药物残留
1.取半桶底层水,放入鱼苗观察8~12小时
2.生石灰清塘测pH值,低于8.5表明毒性消失
3.观察池水,如有水蚤则毒性已消
三、确定池水肥度
适宜水质:灰白、黄绿或淡黄色,透明度30~35厘米,轮虫10000个/升,生物量20~30毫克/升。肥度不足及时堆肥,过肥应加清水稀释。若轮虫高峰已过,可用0.3~0.5ppm敌百虫杀灭大型浮游动物。
四、把握下塘时机
鱼苗孵出4~5天,可见两个眼点一个腰点,能正常平游时及时下塘。过早易沉底死亡,过迟影响生长。
五、统一放养规格
同一池塘应放养同品种、同规格鱼苗,一次放足,避免大鱼压制或吞食小鱼。
六、调节水温
鱼苗容器与池水温差不超过±3℃。塑料袋运输的需"缓苗":先将袋放入网箱,待水温一致后缓慢倒出鱼苗。
七、饱食下塘
下塘前喂蛋黄(每10万尾1个)或轮虫,可显著提高成活率。
八、选择合适放养方式
晴天中午或下午放养。有风时在深水上风处放苗。缓慢倾斜容器使鱼苗游出,避免猛倒。
九、控制池水深度
保持40~50厘米水深,利于提高水温、光照充足和饵料繁殖。
十、合理控制密度
育成乌仔:鲢鳙20~25万尾/亩,草青鲤15~20万尾/亩
育成夏花:鲢鳙10~15万尾/亩,草青8~10万尾/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