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养殖回捕率低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小龙虾已成为餐桌上的热门食材,价格持续上涨,养殖需求旺盛。然而,目前小龙虾养殖回捕率普遍较低,仅为30%左右,影响了养殖效益。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苗种放养成活率低
小龙虾苗种多为收购天然捕捞的,长途运输离水时间过长,导致鳃丝萎缩,放养时未能充分吸水处理,入池后因吸水过多“胀死”。此外,药物诱捕的苗种放养后死亡率高,冬季投放的苗种易受冻伤或冻死。提高苗种放养成活率应选用健康无病、肢体完整的虾种,并确保种源纯正。长途运输的虾苗应先在水中浸泡吸水,再缓慢放入池中。
二、放养密度与雌雄比例不当
高密度放养和规格不一导致生长速度不同步,易发生互相残杀。雌雄比例不合理也会影响繁殖率。主养小龙虾每亩放养量应控制在20-40千克,规格20克/只以上,雌雄比例为2-3:1。
三、敌害生物影响
清塘不彻底、注水过滤不严格会引入青蛙、水蛇、乌鳢等敌害生物,直接威胁小龙虾生存。放苗前应用生石灰等药物彻底清塘,杀灭敌害生物。
四、生态环境不佳
水草不足、水位不稳导致部分小龙虾穴居生活,不蜕壳、不摄食、生长缓慢。应种植适量水草,保持水位稳定,水质清新。
五、投饵不足与营养不全面
投饵量不足、方法不当、营养不全面会影响小龙虾生长,导致互相残杀或逃逸。应根据小龙虾生长阶段合理投喂,确保营养全面。
六、水质问题
水质过肥或过清不利于小龙虾蜕壳生长。夏季水位过浅、冬季封冰同样影响小龙虾生存。应适时调节水质,保持适宜生存环境。
七、管理不当
池口面积过大或过小、坡比不合理、防逃设施差以及捕捞不及时都会降低回捕率。养殖池口面积应控制在10-30亩,坡比1:2-1:3,加固防逃设施,及时捕捞上市。
通过改进这些关键环节,可以提高小龙虾养殖的回捕率,进而提升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