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类暴发性流行病是迄今为止我国养鱼史上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危害鱼的年龄范围最广、流行范围最广、流行季节最长、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各地对此病的称谓不一,如腹水病、出血性腹水病、暴发性出血病等。高温季节是该病高发期,养殖者需高度重视并加强防控。
病原
该病病原因鱼类不同而有差异,主要致病菌包括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弧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等。这些多为条件致病菌,在良好水质环境及鱼体健康状态下不易发病,但当池塘恶化和鱼体抵抗力下降时易引发暴发流行。
主要症状
病鱼初期表现为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睛、鳍条基部及体表轻度充血,肠道尚存少量食物。重症时体表严重充血至内出血,眼眶充血(鲢鳙尤甚),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腔积有淡黄或血性腹水,鳃、肝、肾色淡,胆囊膨大,肠系膜充血,肠内无食仅存黏液,偶见肠胀气。部分超急性病例可能无明显症状即死亡。
流行特点
该病主要危害鲢、鳙、鲂、鲫、鳗、鳝等鱼类。当水温持续28℃以上高温或高温季后仍保持25℃以上时最易暴发,各规格鱼类均可感染。
防控措施
1.合理调整养殖密度:高温期鱼体代谢旺盛,排泄物增多易致水质恶化,应根据池塘条件适时分塘降低密度。
2.控制氨氮与亚硝酸盐:定期监测水质,优先通过换水降低有害物浓度;条件受限时可施用底质改良剂配合增氧剂。
3.优化饲料投喂:选用优质配合饲料,避免使用单一廉价饲料导致营养失衡,可添加复合维生素、矿物质增强体质。
4.及时灭杀寄生虫:发现鳃部或体表寄生虫时选用温和杀虫剂处理,避免采用刺激性药物(如硫酸铜)加重病情。
5.定期水体消毒:流行季节全池泼洒二氧化氯等安全消毒剂,重点处理食场周边区域。
治疗步骤
1.先处理寄生虫感染,选择针对性药物;
2.次日使用暴发病专用药连续2天(重症首剂加量);
3.配合投喂抗菌药饵(如每100公斤鱼用水族金安15-20克或氟哌酸2-5克)5-7天;
4.治疗结束7天后全池泼洒生石灰调节pH至8.0。
注意事项
规范用药流程:先杀虫后消毒,严禁使用刺激性药物;
药饵制作需添加粘合剂确保水中稳定性,投喂量以30-45分钟摄食完为准;
内服药需足疗程(≥5天),症状消失后继续投喂1-2天;
外用药须均匀泼洒,粉剂需充分溶解;
治疗期间避免换水、捕捞等操作以防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