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带石斑鱼人工繁殖技术

2023-05-13 18:13

点带石斑鱼属鲈形目、鲳科、石斑鱼亚科、石斑鱼属,具有雌雄同体、先雌后雄性逆转现象,属一年一次分批产卵类型、暖水性、礁穴栖息、肉食性的凶猛鱼类。在我国已记录近50种的石斑鱼属种类中,点带石斑鱼是分布最广的种类之一,北起浙江南至南沙群岛的海域均有其踪迹。

一、苗种繁殖场场址的选择

苗种繁殖场应选择在避风防潮条件好、水流畅通、水源充足、水质清爽、提水方便、有电网电力供应、交通便捷、并有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的无污染沿海地区建造。

二、亲鱼来源、筛选与运输及强化培育

1.亲鱼来源与筛选

我省点带石斑鱼人工繁殖生产所需亲鱼通常都是由天然海区捕获的各种规格的石斑鱼经海水网箱或池塘精养而成。于当年的9月至11月在本省陵水、三亚等地的重点渔港或内湾的鱼排进行筛选亲鱼,作为第二年生产的备用亲鱼。亲鱼的筛选标准:雌鱼8~10千克/尾、雄鱼10~12千克/尾,全长65~85厘米,体质健壮、游动活泼、反应敏捷、无畸形、体表完整无损伤,雌鱼为4~5龄(腹部有三个孔),雄鱼为5~6龄(腹部仅两个孔),雌雄鱼比例为3∶2。

2.亲鱼运输

筛选好的亲鱼,在鱼排网箱中静养1~2天后进行运输。亲鱼可用活水车运输,通常一辆载重3吨的活水车,可运送2300~2400千克亲鱼。

3.亲鱼强化培育

(1)亲鱼培育池条件:培育池两口,面积1.5亩/口,深度3.8~4.0米,内壁铺垫水泥预制板、池底铺砂0.3米。池塘上方设置遮阳网,安装两台水车式增氧机。

(2)水源与水质:水源来自无污染的自然海区提抽,经沉淀24小时后使用。水质要求溶解氧6毫克/升以上、pH值7.8~8.7、盐度30~34。

(3)亲鱼放养密度为210尾/口,雌鱼126尾、雄鱼84尾。

4.饵料投喂

主要投喂杂鱼、杂虾和鳗鱼饲料,日投喂量为亲鱼体重的3%~5%,杂鱼、杂虾和鳗料比例分别为72%、22%和6%。产卵前1~2个月增喂鱿鱼和维生素E。

5.水质调控

每天排换水量为池水总量的20%~30%,产卵期间加大至40%~45%。每隔30~40天亲鱼换池一次。

6.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巡塘,观察亲鱼活动及摄食情况,特别注意产卵前的体表颜色变化和追逐行为。

三、自然产卵与集卵及洗卵

1.准备工作

设置6米×2.8米×1.3米的水泥池,配备80目尼龙筛绢网制作的吊卵箱,箱内设置不锈钢钢圈维持形状,每个箱放置一枚散气石。

2.自然产卵

产卵季节为3月底至11月,高峰期5~9月。亲鱼在池中自然追逐产卵,受精卵上浮。利用集卵网收集受精卵,网长15米,网目80目。

3.集卵与洗卵

收集的受精卵用洗卵盆清洗,去除杂质后装入吊卵箱,投放密度500~600克/箱。第二天再次清洗后移至鱼苗培育池孵化。

四、鱼苗培育

1.培育池

10~20平方米的长方形水泥池,水深1.0~1.2米,设有遮阳网调节光照。

2.育苗水质

水质经沉淀、砂滤和消毒处理,维持溶解氧4毫克/升以上、pH值7.8~8.5、盐度30~33、水温24~29℃,光照6000~8000勒克斯。

3.放苗准备

池消毒后纳水0.4~0.5米,加入小球藻和金藻液培养生态系统。水温28~29℃时,受精卵约20小时孵化。

4.饵料投喂

仔鱼开口后依次投喂贝类幼体、轮虫、桡足类及卤虫等,随发育阶段调整饵料种类和投喂量。鱼苗长至4~5厘米后可投喂小虾或碎鱼肉。

5.日常管理

(1)注水:初期每天加水2~3厘米,后期加大换水量。

(2)排水:根据鱼苗大小采用不同网目排水。

(3)吸污:定期清除池底污物。

(4)拉网与捕苗:鱼苗长至2.5厘米后分规格培育。

推荐文章

© 2025 农业种植网